http://tianjin.hteacher.net 2022-03-26 12:06 天津教师招聘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一、单项选择题(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)
1.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( )。
A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》 B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
C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 D.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
2.在师生关系中,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反映了教师哪项特征对学生的影响( )。
A.知识 B.认知
C.人格 D.技能
3.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、学习权和( )。
A.名誉权和荣誉权 B.公正评价权
C.隐私权 D.人格尊严权
4.初中开设《中国历史》课程是一门( )。
A.工具型课程 B.研究型课程
C.拓展型课程 D.基础型课程
5.教师做到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方式是( )。
A.对学生一视同仁,一样要求
B.辩证的看待学生的优缺点,不绝对优化
C.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
D.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,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
6.“师道尊严”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常常表现为( )。
A.以课堂为中心 B.以教师为中心
C.以学生为中心 D.以书本为中心
7.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,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,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,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,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( )。
A.滞后性 B.长期性
C.隐含性 D.复杂性
8.明确肯定“教师的工作应该被视为专业性职业”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是 ( )。
A.《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》 B.《学会生存》
C.《儿童权利公约 D.《世界人权宣言》
9.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,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听不进去或当耳旁风,家长感觉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,教师应( )。
A.尊重并树立家长威信,共同教育孩子 B.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
C.督促家长,让家长成为自己的“助教” D.在孩子面前不提及家长
10.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,刘老师问学生“喜欢什么颜色的笔来批改你们的作业?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,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,黑色代表刚毅和坚强,蓝色代表大海和希望,绿色代表自然和生命。”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“喜欢绿色”“老师,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!”“好,就这样决定了,那么,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?”“最好不用”于是,在高中三年中,刘老师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,改试卷,在批改中,刘老师不用叉号,改用?和批语,学生们不仅提高纠错能力,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。教师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( )。
A.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,适应教师的状况 B.关心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付诸行动
C.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 D.强调教育共性和一般趋势
【参考答案】
1.A
【解析】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》。故本题选A。
2.C
【解析】学生“亲其师”,是因为一个老师具有个人的特点、具有自己的志向、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,属于人格特征。故本题选C。
3.B
【解析】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、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。故本题选B。
4.D
【解析】基础型课程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课程,及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基本公民的“三基”(读、写、算)为中心的基础教养,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。基础型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。初中开设的《中国历史》是一门必修课程,因此属于基础型课程。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多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。故本题选D。
5.B
【解析】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,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,做到“因材施教”“长善救失”,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,忌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的要求,相互比较、不问缘由的进行惩罚。故本题选B。故本题选B。
6.B
【解析】“师道尊严”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常常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。故本题选B。
7.C
【解析】教师劳动的间接性(劳动效果的隐含性)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,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。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,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。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,是学生的品德、学识和才能,待学生走上社会,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。故本题选C。
8.A
【解析】1966年10月,国家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《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》中提出:教师工作应该被视为一种专业性职业。故本题选A。
9.A
【解析】在教育过程中,教师应该尊重家长,与家长做好沟通和交流,树立家长威信发挥教育合力。故本题选A。
10.D
【解析】刘老师是根据班级情况做了相应调整,所以不包括教育共性和一般趋势。故本题选D。
推荐阅读:
责任编辑:刘绍文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